课题组在化工学报(CIESC Journal)“纪念袁权先生诞辰90周年专刊”发表论文

作者引言:
1.阐释了利用超声微反应器系统放大的核心关键、原理与策略。
2.汇总了超声微反应器系统的放大及其应用于纳米材料制备的进展与挑战。
3.提出了超声微反应器在纳米材料尺寸及分布控制方面的新见解。
图1 超声微反应器系统的组成与实物图
文章对超声微反应器的结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件之间的谐振匹配进行了系统介绍,并对超声波电源、反应器辐射面和微通道尺寸三个部分的结构设计和放大策略进行讨论。在超声波电源的设计与放大方面,通过精巧的电路设计实现负载变化的实时跟踪及工作频率调控,同时辅以结构设计以满足安全性与热管理的需求。在反应器幅射面放大与结构设计方面,其核心是如何增大换能器辐射声场的辐射面积,使超声波均匀高效的传播到大体积微反应器中。一方面,通过增加超声波换能器的数量,将多个换能器辐射的声场叠加,从而使更大体积的微反应器受到超声辐射。另一方面,通过对应超声波波长来设计,较大的波长将对应更大的工具头辐射面,反应器的变幅杆和工具头都采用钛合金材质,以利于超声波的高效传导。毛细管微反应器可采用超声传导能力较好的玻璃、不锈钢材质,管径2-6 mm,长度可达4-10 m。最后,针对微通道的尺寸放大及空化过程的调控,微反应器通道变大后,空化模式和混合传质性能会显著变化,表现出尺寸放大效应。如何控制气泡空化行为,确定同等混合性能的微通道临界尺寸,是避免出现放大效应的关键问题。而气泡的空化行为与微通道尺寸、超声频率、功率以及流速等参数匹配相关,达到同等混合性能上,实现小试到中试的无级放大。进一步采用数量放大的方式,采用微结构单元串并联集成扩大处理能力,有效避免“逐级放大”带来的放大效应,保证大规模生产的工况与实验室条件基本一致,实现研发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图4 二氧化硅微球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a)平均粒径155 nm,CV值6.77%;(b)平均粒径300 nm,CV值4.33%;(c)平均粒径409 nm,CV值6.90%;(d)平均粒径550 nm,CV值5.87%;(e)平均粒径730 nm,CV值4.17%;(f)平均粒径840 nm,CV值4.05%
图5 (a)在不同流动模式下用USMR制备脂质体;(b-c)超声功率对USMR-IF制备脂质体DS和PDI的影响;(d) USMR-IF制备的脂质体的冷冻透射电镜图像;(e) mRNA脂质纳米颗粒的冷冻投射电镜图
在超声微反应器中,超声通过微反应器传输进入微通道,避免了两相溶液与超声换能器的直接接触,从而避免了换能器表面侵蚀的问题。同时,由于微反应器尺寸小(厚度通常小于超声波的波长),比较容易实现微反应器中声场的均匀分布。相比常规超声波破碎仪和高压均质机,超声空化气泡和液滴被同时局限在微通道的狭小空间中,大大增加了空化气泡和液滴的碰撞频率,使乳化性能大大提高,其通过微通道的串联和并联放大,可以实现乳化过程的快速放大量产,在反应器体积放大30倍时,乳液产品的质量也能保持一致(图6)。
图6 主要因素对于乳液粒径和PDI的影响:(a)水相与大豆油比例;(b)物料停留时间;(c)超声功率;(d)乳液样品照片
总结:
思维导图:

袁权院士(1934年11月2日-2023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工程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袁权院士长期从事化工分离和化学反应工程研究,是我国膜科学的创始人之一,在精密精馏和重水分离、航天燃料电池系统、活性非均匀分布催化剂、微反应技术、膜反应和膜反应器理论等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其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您可能也喜欢
